首页 > 宋史 > 正文

卷四百九十三·列传第二百五十二·蛮夷一

作者: 脱脱 阿鲁图 更新时间:2019-10-31 16:16

  ◎蛮夷一

  ○西南溪峒诸蛮上

  古者帝王之勤远略,耀兵四裔,不过欲安内而捍外尔,非所以求逞也。西南诸蛮夷,重山复岭,杂厕荆、楚、巴、黔、巫中,四面皆王土。乃欲揭上腴之征以取不毛之地,疲易使之众而得梗化之氓,诚何益哉!树其酋长,使自镇抚,始终蛮夷遇之,斯计之得也。然无经久之策以控驭之,狌鼯之性便于跳梁,或以仇隙相寻,或以饥馑所逼,长啸而起,出则冲突州县,入则负固山林,致烦兴师讨捕,虽能殄除,而斯民之荼毒深矣。宋恃文教而略武卫,亦岂先王制荒服之道哉!

  西南溪峒诸蛮皆盘瓠种,唐虞为要服。周世,其众弥盛,宣王命方叔伐之。楚庄既霸,遂服于楚。秦昭使白起伐楚,略取蛮夷,置黔中郡,汉改为武陵。后汉建武中,大为寇钞,遣伏波将军马援等至临沅击破之,渠帅饥困乞降。历晋、宋、齐、梁、陈,或叛或服。隋置辰州,唐置锦州、溪州、巫州、叙州,皆其地也。唐季之乱,蛮酋分据其地,自署为刺史。晋天福中,马希范承袭父业,据有湖南,时蛮徭保聚,依山阻江,殆十余万。至周行逢时,数出冠边,逼辰、永二州,杀掠民畜无宁岁。

  太祖既下荆、湖,思得通蛮情、习险厄、勇智可任者以镇抚之。有辰州徭人秦再雄者,长七尺,武健多谋,在行逢时,屡以战斗立功,蛮党伏之。太祖召至阙下,察其可用,擢辰州刺史,官其子为殿直,赐予甚厚,仍使自辟吏属,予一州租赋。再雄感恩,誓死报效。至州日训练士兵,得三千人,皆能被甲渡水,历山飞堑,捷如猿猱。又选亲校二十人分使诸蛮,以传朝廷怀来之意,莫不从风而靡,各得降表以闻。太祖大喜,复召至阙,面加奖激,改辰州团练使,又以其门客王允成为辰州推官。再雄尽瘁边圉,五州连袤数千里,不增一兵,不费帑庾,终太祖世,边境无患。又有溪州刺史彭士愁等以溪、锦、奖州归马氏,立铜柱为界。

  建隆四年,知溪州彭允林、前溪州刺史田洪赟等列状归顺,诏以允林为溪州刺史,洪赟为万州刺史。允林卒,以其子师皎代为刺史。四月,水斗都虞候林抱义上辰、叙二州图。

  乾德二年四月,溪、叙、奖等州民相攻劫,遣殿直牛允赍诏谕之,乃定。三年七月,珍州刺史田景迁内附。五溪团练使、洽州刺史田处崇上言:"湖南节度马希范建叙州潭阳县为懿州,署臣叔父万盈为刺史。希范卒,其弟希萼袭位,改为洽州,愿复旧名。"诏从其请。十二月,诏溪州宜充五溪团练使,刻印以赐之。四年,南州进铜鼓内附,下溪州刺史田思迁亦以铜鼓、虎皮、麝脐来贡。五年冬,以溪州团练使彭允足为濮州牢城都指挥使,溪州义军都指挥使彭允贤为卫州牢城都指挥使,珍州录事参军田思晓为博州牢城都指挥使。允足等溪峒酋豪据山险,持两端,故因其入朝而置之内地。

  开宝元年,珍州刺史田景迁言,本州连岁灾沴,乞改为高州,从之。八年,景迁卒,其子衙内都指挥使彦伊来请命,即以为刺史。九年,奖州刺史田处达以丹砂、石英来贡。

  太平兴国二年,懿州刺史、五溪都团练使田汉琼以其子、弟、女夫、大将、五溪统军都指挥使田汉度而下十二人来贡,诏并加检校官以奖之。三年,夷州蛮任朗政等来贡。七年,诏辰州不得移部内马氏所铸铜柱。溪州刺史彭允殊上言:"刺史旧三年则为州所易,望朝廷禁止。"赐敕书安抚之。八年,锦、溪、叙、富四州蛮相率诣辰州,言愿比内郡输租税。诏长吏察其谣俗情伪,并按视山川地形图画来上,卒不许。懿州刺史田汉琼、锦州刺史田汉希上言,愿两易其地,诏从之。又以知叙州舒德郛为刺史。

  雍熙元年,黔南言溪峒夷獠疾病,击铜鼓、沙锣以祀神鬼,诏释其铜禁。

  淳化二年,知晃州田汉权言,本管砂井步夷人粟忠获古晃州印一钮来献。因请命以汉权为晃州刺史。又以五溪诸州统军、鹤州刺史向通汉为富州刺史,从其请也。是年,荆湖转运使言,富州向万通杀皮师胜父子七人,取五藏及首以祀魔鬼。朝廷以其远俗,令勿问。三年,晁州刺史田汉权、锦州刺史田保全遣使来贡。五年,以舒德言为元州刺史。奖、晃、叙、懿、元、锦、费、福等州皆来贡,上亲视器币以赐之。

  至道元年,高州、溪州并来贡。二年,上亲祀南郊,富州刺史向通汉上言:"圣人郊祀,恩浃天壤,况五溪诸州连接十洞,控西南夷戎之地。惟臣州自昔至今,为辰州墙壁,障护辰州五邑,王民安居。臣虽僻处遐荒,洗心事上,伏望陛下察臣勤王之诚,因兹郊礼,特加真命。诏加通汉检校司徒,进封河内郡侯。

  咸平元年,通汉又言请定租赋,真宗以荒服不征,弗之许。其年,古州刺史向通展以芙蓉朱砂二器、马十匹、水银千两来献,诏有司铸印以赐通展。二年,以下溪州刺史彭允殊为右千牛卫将军致仕,以其侄文勇为刺史。三年,高州刺史田彦伊遣子贡方物及输兵器。四年,其酋向君猛又遣弟君泰来朝。上溪州刺史彭文庆来贡水银、黄蜡。

  五年正月,天赐州蛮向永丰等二十九人来朝。夔州路转运使丁谓言:"溪蛮入粟实缘边砦栅,顿息施、万诸州馈饷之弊。臣观自昔和戎安边,未有境外转粮给我戍兵者。"先是,蛮人数扰,上召问巡检使侯廷赏,廷赏曰:"蛮无他求,唯欲盐尔。"上曰:"此常人所欲,何不与之?"乃诏谕丁谓,谓即传告陬落,群蛮感悦,因相与盟约,不为寇钞,负约者,众杀之。且曰:"天子济我以食盐,我愿输与兵食。"自是边谷有三年之积。七月,高州刺史田彦伊子承宝等百二十二人来朝,赐巾服、器币,以承宝为山河使、九溪十峒抚谕都监。

  六年四月,丁谓等言,高州义军务头角田承进等擒生蛮六百六十余人,夺所略汉口四百余人。初,益州军乱,议者恐缘江下峡,乃集施、黔、高、溪蛮豪子弟捍御,群蛮因熟汉路,寇略而归。谓等至,即召与盟,令还汉口。既而有生蛮违约,谓遣承进率众及发州兵擒获之,焚其室庐,皆震慑伏罪。谓乃置尖木砦施州界,以控扼之,自是寇钞始息,边溪峒田民得耕种。七月,南高州义军指挥使田彦强、防虞指挥使田承海来贡,施州叛蛮谭仲通等三十余人来归。

  景德元年,高州五姓义军指挥使田文鄯来贡。富州刺史向通汉遣使潭州营佛事,以报朝廷存恤之惠。二年,夔州路降蛮首领皆自署职名,请因而命之,上不许,第令次补牙校。是岁,辰州诸蛮攻下溪州,为其刺史彭儒猛击走之,擒酋首以献,诏赐儒猛锦袍、银带。儒猛自陈母老,愿被恩典,诏特加邑封。十二月,荆湖北路言,溪峒团练使彭文绾送还先陷汉口五十人,诏授文绾检校太子宾客,知中彭州。其年,懿州刺史田汉希卒,以其子汉能为刺史。三年,高州新附蛮酋八十九人来贡。五溪都防御使向通汉表求追赠父母,从之。溪州刺史彭文庆率溪峒群蛮来朝。又高州诸名豪百余人入贡。四年五月,以高州刺史田彦伊子承宝为宁武郎将,高州土军都指挥使田思钦为安化郎将。其年,宜州军乱,朝廷恐宜、融溪峒因缘侵扰,因降诏约勒首领,皆奉诏,部分种族,无敢辄动。

  大中祥符元年,夔州路言,五团蛮啸聚,谋劫高州,欲令暗利砦援之。上以蛮夷自相攻,不许发兵。三月,知元州舒君强、知古州向光普并加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八月,黔州言,磨嵯、洛浦蛮首领龚行满等率族二千三百人归顺。十月,溪峒诸蛮献方物于泰山。三年,澧州言,慈利县蛮相仇劫,知州刘仁霸请率兵定之。上恐深入蛮境,使其疑惧,止令仁霸宣谕诏旨,遂皆感服。四年,安、远、顺、南、永宁、浊水州蛮酋田承晓等三百七十三人来贡。五年,诏:"昨许溪峒蛮夷归先劫汉口及五十人者,特署职名,仍听来贡。如闻缘此要利,辄掠边民充数,所在切辨察之。"其年,夔蛮千五百人乞朝贡,上虑其劳费,不许。又诏:施州溪蛮朔望犒以酒肴。闰十月,五溪蛮向贵升及磨嵯、洛浦蛮来贡。六年,夔州蛮彭延暹、龚才晃等来贡。辰州溪峒都指挥使魏进武率山徭数百人数寇城砦,朝廷不欲发兵穷讨,乃降诏招谕。七年,进武诣吏请罪,署为三班借职,监房州税,仍赐装钱。八年,诏中彭州彭文绾岁赐锦袍。

  天禧元年,溪州蛮寇扰,遣兵讨之。二年,辰州都巡检使李守元率兵入白雾团,擒蛮寇十五人,斩首百级,降其酋二百余人。知辰州钱绛等入下溪州,破砦栅,斩蛮六十余人,降老幼千余。刺史彭儒猛亡入山林,执其子仕汉等赴阙。诏高州蛮,捕儒猛来献者厚加赏典。其年,儒猛因顺州蛮田彦晏上状本路,自诉求归。转运使以闻,上哀怜之,特许释罪。儒猛乃奉上所略民口、器甲,诏辰州通判刘中象召至明滩,与歃血要盟,遣之。诏以仕汉为殿直,儒霸、儒聪为借职,赐冠带、缗帛。富州刺史向通汉率所部来朝,贡名马、丹砂、银装剑槊、兜鍪、彩牌等物。诏赐袭衣、金带、鞍勒马,并其子光泽以下器币有差,特许通汉五日一朝。逾月,通汉上《五溪地理图》,愿留京师,上嘉美之,特授通汉检校太傅、本州防御使,还赐疆土,署其子光泽等三班职名。通汉再表欲留京师,不允,乃为光泽等求内地监临,及言岁赐衣,愿使者至本任,并从之。既辞,又赐以袭衣、金带。三年,通汉卒,以其子光宪知州事。其后,光泽不为亲族所容,上表纳土,上察其意,不许。四年,知古州向光普遣使鼎州营僧斋,以祝圣寿。

  初,北江蛮酋最大者曰彭氏,世有溪州,州有三,曰上、中、下溪,又有龙赐、天赐、忠顺、保静、感化、永顺州六,懿、安、远、新、给、富、来、宁、南、顺、高州十一,总二十州,皆置刺史。而以下溪州刺史兼都誓主,十九州皆隶焉,谓之誓下。州将承袭,都誓主率群酋合议,子孙若弟、侄、亲党之当立者,具州名移辰州为保证,申钤辖司以闻,乃赐敕告、印符,受命者隔江北望拜谢。州有押案副使及校吏,听自补置。

  彭氏自允殊、文勇、儒猛相继为下溪州刺史,至仕汉为殿直,留西京,后辄遁归。天圣初,以状白辰州,自言父老兄亡,潜归本道,愿放还家属。诏徙其家京师,舍以官第。未几,儒猛言仕汉逃归,诱群蛮为乱,遣别子仕端等杀之。朝廷嘉其忠,降诏奖谕。时儒猛为检校尚书右仆射,特迁左仆射。又以仕端为检校国子祭酒,知溶州,加赐盐三百斤、彩三十匹。彭氏有文绾者,知中彭州,即忠顺州也。三年,儒猛攻杀文绾,其子儒索率其党九十二人来归,补儒索复州都知兵马使,余官为禀给。五年,儒猛死,仕端以名马来献,诏还其马,命知下溪州,赐以袍带。七年,遂以其弟仕羲贡方物。明道初,仕端死,复命仕羲为刺史,累迁检校尚书右仆射。自允殊至仕羲五世矣。

  仕羲有子师宝,景祐中知忠顺州。庆历四年,以罪绝其奉贡。盖自咸平以来,始听二十州纳贡,岁有常赐,蛮人以为利,有罪则绝之。其后,师宝数自诉,请知上溪州。皇祐二年,始从其请,朝贡如故。既而师宝妻为仕羲取去,师宝忿恚。至和二年,与其子知龙赐州师党举族趋辰州,告其父之恶;且言仕羲尝杀誓下十三州将,夺其符印,并有其地,贡奉赐予悉专之,自号如意大王,补置官属,将起为乱。于是知辰州宋守信与通判贾师熊、转运使李肃之合议,率兵数千,深入讨伐,以师宝为乡导。兵至而仕羲遁入他峒,不可得,俘其孥及铜柱,而官军战死者十六七,守信等皆坐贬。

  自是,蛮獠数入寇钞,边吏不能制。朝廷姑欲无事,间遣吏谕旨,许以改过自归,裁损五七州贡奉岁赐。初辄不听,后遣三司副使李参、文思副使窦舜卿、侍御史朱处约、转运使王绰经制,大出兵临之,且驰檄招谕。而仕羲乃陈本无反状,其僣称号、补官属,特远人不知中国礼义而然。守信等轻信师宝之谮,擅伐无辜,愿以二十州旧地复贡奉内属。朝廷又遣殿中丞雷简夫往视之。嘉祐二年,仕羲乃归所掠兵丁五十一人、械甲千八百九事,率蛮众七百饮血就降,辰州亦还其孥及铜柱。时师宝已死,遣师党归知龙赐州,戒勿杀。

  自是,仕羲岁奉职贡。然黠骜,数盗边,即辰州界白马崖下喏溪聚众据守,朝廷数招谕,令归侵地,不听。熙宁三年,为其子师彩所弑。师彩专为暴虐,其兄师晏攻杀之,并诛其党,纳誓表于朝,并上仕羲平生鞍马、器服,仍归喏溪地,乃命师晏袭州事。五年,复以马皮、白峒地来献。诏进为下溪州刺史,赐母妻封邑。章惇经制南、北江,湖北提点刑狱李平招纳师晏,誓下州峒蛮张景谓、彭德儒、向永胜、覃文猛、覃彦霸各以其地归版籍,师晏遂降。诏修筑下溪州城,并置砦于茶滩南岸,赐新城名会溪,新砦名黔安,戍以兵,隶辰州,出租赋如汉民。遣师晏诣阙,授礼宾副使、京东州都监,官其下六十有四人。

  元丰八年,湖北转运司言辰州江外生蛮覃仕稳等愿内附,诏不许招纳。其后彭仕诚者复为都誓主。元祐三年,罗家蛮寇钞,诏召仕诚及都头覃文懿等至辰州约敕之。四年,知誓下保静州彭儒武、知永顺州彭儒同、知谓州彭思聪、知龙赐州彭允宗、知蓝州彭土明、知吉州彭儒崇,各同其州押案副使进奉兴龙节及冬至、正旦溪布有差。

  初,熙宁中,天子方用兵以威四夷,湖北提点刑狱赵鼎言峡州峒首刻剥亡度,蛮众愿内属。辰州布衣张翘亦上书言南、北江利害,遂以章惇察访湖北,经制蛮事。而南江之舒氏、北江之彭氏、梅山之苏氏、诚州之杨氏相继纳土,创立城砦,使之比内地为王民。北江彭氏已见前。南江诸蛮自辰州达于长沙、邵阳,各有溪峒:曰叙、曰峡、曰中胜、曰元,则舒氏居之;曰奖、曰锦、曰懿、曰晃,则田氏居之;曰富、曰鹤、曰保顺、曰天赐、曰古,则向氏居之。舒氏则德郛、德言、君疆、光银,田氏则处达、汉琼、汉希、汉能、汉权、保金,向氏则通汉、光普、行猛、永丰、永晤,皆受朝命。自治平末,光银入贡。故事,南江诸蛮亦隶辰州,贡进则给以驿券,光银援以为请,诏以券九道给之。其后有峡州舒光秀者,以刻剥其众不附。

  张翘言:"南江诸蛮虽有十六州之地,惟富、峡、叙仅有千户,余不满百,土广无兵,加以荐饥。近向永晤与绣、鹤、叙诸州蛮自相仇杀,众苦之,咸思归化。愿先招富、峡二州,俾纳土,则余州自归,并及彭师晏之孱弱,皆可郡县。"诏下知辰州刘策商度,策请如翘言。熙宁五年,乃遣章惇察访。未几,策卒,乃以东作坊使石鉴为湖北钤辖兼知辰州,且助惇经制。明年,富州向永晤献先朝所赐剑及印来归顺,继而光银、光秀等亦降。独田氏有元猛者,颇桀骜难制,异时数侵夺舒、向二族地。惇遣左侍禁李资将轻兵往招谕。资,辰州流人,曩与张翘同献策者也。褊宕无谋,亵慢夷獠,遂为懿、洽州蛮所杀。惇进兵破懿州,南江州峒悉平,遂置沅州,以懿州新城为治所,寻又置诚州。

  元祐初,傅尧俞、王岩叟言:"沅、诚州创建以来,设官屯兵,布列砦县,募役人,调戍兵,费钜万,公私骚然,荆湖两路为之空竭。又自广西融州创开道路达诚州,增置浔江等堡,其地无所有,湖、广移赋以给一方,民不安业,愿斟酌废置。"朝廷以沅州建置至是十五年,蛮情安习已久,但废诚州为渠阳军,而沅州至今为郡。元祐初,诸蛮复叛,朝廷方务休息,痛惩邀功生事。广西张整、融州温嵩坐擅杀蛮人,皆置之罪。诏谕湖南、北及广西路曰:"国家疆理四海,务在柔远。顷湖、广诸蛮近汉者无所统壹,因其请吏,量置城邑以抚治之。边臣邀功献议,创通融州道路,侵逼峒穴,致生疑惧。朝廷知其无用,旋即废罢;边吏失于抚遏,遂尔扇摇。其叛酋杨晟台等并免追讨,诸路所开道路、创置堡砦并废。"自后,五溪郡县弃而不问。

  崇宁以来,开边拓土之议复炽,于是安化上三州及思广洞蒙光明、乐安峒程大法、都丹团黄光明、靖州西道杨再立、辰州覃都管骂等各愿纳土输贡赋。又令广西招纳左、右江四百五十余峒。宣和中,议者以为"招致熟蕃,接武请吏,竭金帛、缯絮以啖其欲,捐高爵、厚奉以侈其心。开辟荒芜,草创城邑,张皇事势,侥幸赏恩。入版图者存虚名,充府库者亡实利。不毛之地,既不可耕;狼子野心,顽冥莫革。建筑之后,西南夷獠交寇,而溪峒子蛮亦复跳梁。士卒死于干戈,官吏没于王事,肝脑涂地,往往有之。以此知纳土之义,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所由生也。莫若俾帅臣、监司条具建筑以来财用出入之数,商较利病,可省者省,可并者并,减戍兵漕运,而夷狄可抚,边鄙可亡患矣!"乃诏悉废所置初郡。其余诸蛮,自乾兴以来,或叛或服,其类不一,各以岁月次之。

  乾兴初,顺州蛮田彦晏率其党田承恩寇施州暗利砦,纵火而去,夔州发兵击之,俘获甚众。彦晏在真宗朝为归德将军、检校太子宾客、知顺州;承恩者,知保顺州田彦晓子也。明年,彦晏款边上誓状,愿还所掠金帛、器械,且输粟二千石自赎。诏拒其粟,舍其所负金帛,第令归掠去户口。仍加彦晏宁远将军、检校工部尚书,承恩检校国子祭酒兼监察御史,皆知州如故。后又有田忠显者,与其党百九人入贡。

  天圣二年,知古州向光普自言,尝创佛寺,请名报国,岁度僧一人,许之。四年,归顺等州蛮田思钦等以方物来献,时来者三百一人,而夔州路转运司不先以闻,诏劾之。既而又诏安、远、天赐、保顺、南、顺等州蛮贡京师,道里辽远而离寒暑之苦,其听以贡物留施州,所赐就给之。愿入贡者十人,听三二人至阙下,首领听三年一至。七年,黔州蛮、舒延蛮、绣州蛮向光绪皆来贡。九年,施州属蛮覃彦绾等寇永宁砦。景祐中,澧州属蛮五百余人入寇。时州将崔承祐畏避不以闻,为荆湖钤辖司所奏,诏劾罢之。宝元二年,辰州狤獠三千余人款附,以州将张昭懿招辑有功,进一官。

  庆历三年,桂阳监蛮徭内寇,诏发兵捕击之。蛮徭者,居山谷间,其山自衡州常宁县属于桂阳、郴连贺韶四州,环纡千余里,蛮居其中,不事赋役,谓之徭人。初,有吉州巫黄捉鬼与其兄弟数人皆习蛮法,往来常宁,出入溪峒,诱蛮众数百人盗贩盐,杀官军,逃匿峒中,既招出而杀之,又徙山下民他处。至是,其党遂合五千人,出桂阳蓝山县华阴峒,害巡检李延祚、潭州都监张克明。事闻,擢杨畋提点刑狱,督攻讨事,久之不克。遂诏湖南转运使郭辅之等招抚之,始于湖南置安抚司。蛮所至杀掠居民,纵火劫财物,被害者甚众。诏被害者并入山捕蛮,土兵蠲复有差。初,发兵捕蛮,至或误杀良民,仁宗命访之,口给绢五匹,仍拊其家。时蛮势方炽,又遣殿中侍御史王丝、三司度支副使徐的经制。降敕书委知潭州刘沆招谕,能自归者第录以官。沆大发兵临之,以敕书从事,降二千余人,使散居所部,录其首领邓文志、黄文晟、黄士元皆为三班奉职。又以内殿承制亓赟、崇班胡元尝在石硋峒捕杀有劳,进赟庄宅副使,元礼宾副使,时四年冬也。

  五年二月,余党唐和等复内寇,乃诏湖南安抚、转运、提点刑狱便宜从事。又特赐官兵土丁钱有差。于是沆檄杨畋等八路入讨,覆荡桃油平、能家源等,皆其巢穴,捕斩首级甚众。诏官兵有功者九百余人第迁一资,录其应募讨击者道州进士十四人,并官之。然唐和等犹未平。又诏:"如闻贼党欲降,其罢出兵,逃匿者谕使归复,州县拊存之。"是冬,蛮复入寇,与胡元及右侍禁郭正、赵鼎、殿侍王孝先战于华阴峒隘口,元等死之,刘沆、杨畋皆坐黜。以刘夔代沆为安抚使,夔言:"唐和等既败官军,杀将吏,聚众益自疑,恐浸为边患,愿以诏书招安,就补溪峒首领。"诏可。

  是时,湖湘骚动,兵不得息。六年夏,仁宗顾谓辅臣曰:"官军久戍南方,夏秋之交,瘴疠为虐,其令太医定方和药,遣使给之。"自是继赐缗钱。未几,夔言败唐和于银江源。转运使周沆亦言指挥辛景贤招降贼党五十六户二百五十九人,录其首领,戒所部拊存之。先是,命三司户部判官崔峄为体量安抚,往议讨除、招安二策,既而知桂阳监宋守信奏:"唐和啸聚千余众为盗,五六年卒未能克者,朝廷不许穷讨故也。今衡州监酒黄士元颇习溪峒事,愿得敢战士二千、引路土丁二百,优给金帛,使之逐捕,必得然后已,并敕亓赟等合力以进。彼既势穷,必将款附。"诏用其策,于是大发兵讨之。其众果惧,遁入郴州黄莽山,由赵峒转寇英、韶州,依山自保。是冬,帝闵士卒暴露,复谕执政密戒主帅安恤。

  七年,唐和遣其子执要领诣官,自言愿贷粮米,居所保峒中。时杨畋复为湖南钤辖,诏趋连、韶州山下,与广南东、西转运使共告谕之,使以兵械上官,质其亲属。诏补唐和、盘知谅、房承映、承泰、文运等五人为峒主,授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监察御史、武骑尉。知谅等,盖唐和党也。至冬,其众悉降。

  皇祐五年,邵州蛮舒光银因湖南安抚司官自陈捍御之劳,愿于峒中置中胜州,诏可。嘉祐二年,罗城峒蛮寇澧州,发兵击走之。三年,以施州蛮向永胜所领州为安定州。五年,以邵州蛮杨光倩知徽州。光倩,通汉之子也。通汉,庆历初尝入贡,既死,光倩袭之。旧制,溪峒知州卒,承袭者许进奉行州事,抚遏蛮人,及五年,安抚司为奏给敕告。至是,光倩行州事七年,无他过,故命之。◎蛮夷一

  ○西南溪峒诸蛮上

  古者帝王之勤远略,耀兵四裔,不过欲安内而捍外尔,非所以求逞也。西南诸蛮夷,重山复岭,杂厕荆、楚、巴、黔、巫中,四面皆王土。乃欲揭上腴之征以取不毛之地,疲易使之众而得梗化之氓,诚何益哉!树其酋长,使自镇抚,始终蛮夷遇之,斯计之得也。然无经久之策以控驭之,狌鼯之性便于跳梁,或以仇隙相寻,或以饥馑所逼,长啸而起,出则冲突州县,入则负固山林,致烦兴师讨捕,虽能殄除,而斯民之荼毒深矣。宋恃文教而略武卫,亦岂先王制荒服之道哉!

  西南溪峒诸蛮皆盘瓠种,唐虞为要服。周世,其众弥盛,宣王命方叔伐之。楚庄既霸,遂服于楚。秦昭使白起伐楚,略取蛮夷,置黔中郡,汉改为武陵。后汉建武中,大为寇钞,遣伏波将军马援等至临沅击破之,渠帅饥困乞降。历晋、宋、齐、梁、陈,或叛或服。隋置辰州,唐置锦州、溪州、巫州、叙州,皆其地也。唐季之乱,蛮酋分据其地,自署为刺史。晋天福中,马希范承袭父业,据有湖南,时蛮徭保聚,依山阻江,殆十余万。至周行逢时,数出冠边,逼辰、永二州,杀掠民畜无宁岁。

  太祖既下荆、湖,思得通蛮情、习险厄、勇智可任者以镇抚之。有辰州徭人秦再雄者,长七尺,武健多谋,在行逢时,屡以战斗立功,蛮党伏之。太祖召至阙下,察其可用,擢辰州刺史,官其子为殿直,赐予甚厚,仍使自辟吏属,予一州租赋。再雄感恩,誓死报效。至州日训练士兵,得三千人,皆能被甲渡水,历山飞堑,捷如猿猱。又选亲校二十人分使诸蛮,以传朝廷怀来之意,莫不从风而靡,各得降表以闻。太祖大喜,复召至阙,面加奖激,改辰州团练使,又以其门客王允成为辰州推官。再雄尽瘁边圉,五州连袤数千里,不增一兵,不费帑庾,终太祖世,边境无患。又有溪州刺史彭士愁等以溪、锦、奖州归马氏,立铜柱为界。

  建隆四年,知溪州彭允林、前溪州刺史田洪赟等列状归顺,诏以允林为溪州刺史,洪赟为万州刺史。允林卒,以其子师皎代为刺史。四月,水斗都虞候林抱义上辰、叙二州图。

  乾德二年四月,溪、叙、奖等州民相攻劫,遣殿直牛允赍诏谕之,乃定。三年七月,珍州刺史田景迁内附。五溪团练使、洽州刺史田处崇上言:"湖南节度马希范建叙州潭阳县为懿州,署臣叔父万盈为刺史。希范卒,其弟希萼袭位,改为洽州,愿复旧名。"诏从其请。十二月,诏溪州宜充五溪团练使,刻印以赐之。四年,南州进铜鼓内附,下溪州刺史田思迁亦以铜鼓、虎皮、麝脐来贡。五年冬,以溪州团练使彭允足为濮州牢城都指挥使,溪州义军都指挥使彭允贤为卫州牢城都指挥使,珍州录事参军田思晓为博州牢城都指挥使。允足等溪峒酋豪据山险,持两端,故因其入朝而置之内地。

  开宝元年,珍州刺史田景迁言,本州连岁灾沴,乞改为高州,从之。八年,景迁卒,其子衙内都指挥使彦伊来请命,即以为刺史。九年,奖州刺史田处达以丹砂、石英来贡。

  太平兴国二年,懿州刺史、五溪都团练使田汉琼以其子、弟、女夫、大将、五溪统军都指挥使田汉度而下十二人来贡,诏并加检校官以奖之。三年,夷州蛮任朗政等来贡。七年,诏辰州不得移部内马氏所铸铜柱。溪州刺史彭允殊上言:"刺史旧三年则为州所易,望朝廷禁止。"赐敕书安抚之。八年,锦、溪、叙、富四州蛮相率诣辰州,言愿比内郡输租税。诏长吏察其谣俗情伪,并按视山川地形图画来上,卒不许。懿州刺史田汉琼、锦州刺史田汉希上言,愿两易其地,诏从之。又以知叙州舒德郛为刺史。

  雍熙元年,黔南言溪峒夷獠疾病,击铜鼓、沙锣以祀神鬼,诏释其铜禁。

  淳化二年,知晃州田汉权言,本管砂井步夷人粟忠获古晃州印一钮来献。因请命以汉权为晃州刺史。又以五溪诸州统军、鹤州刺史向通汉为富州刺史,从其请也。是年,荆湖转运使言,富州向万通杀皮师胜父子七人,取五藏及首以祀魔鬼。朝廷以其远俗,令勿问。三年,晁州刺史田汉权、锦州刺史田保全遣使来贡。五年,以舒德言为元州刺史。奖、晃、叙、懿、元、锦、费、福等州皆来贡,上亲视器币以赐之。

  至道元年,高州、溪州并来贡。二年,上亲祀南郊,富州刺史向通汉上言:"圣人郊祀,恩浃天壤,况五溪诸州连接十洞,控西南夷戎之地。惟臣州自昔至今,为辰州墙壁,障护辰州五邑,王民安居。臣虽僻处遐荒,洗心事上,伏望陛下察臣勤王之诚,因兹郊礼,特加真命。诏加通汉检校司徒,进封河内郡侯。

  咸平元年,通汉又言请定租赋,真宗以荒服不征,弗之许。其年,古州刺史向通展以芙蓉朱砂二器、马十匹、水银千两来献,诏有司铸印以赐通展。二年,以下溪州刺史彭允殊为右千牛卫将军致仕,以其侄文勇为刺史。三年,高州刺史田彦伊遣子贡方物及输兵器。四年,其酋向君猛又遣弟君泰来朝。上溪州刺史彭文庆来贡水银、黄蜡。

  五年正月,天赐州蛮向永丰等二十九人来朝。夔州路转运使丁谓言:"溪蛮入粟实缘边砦栅,顿息施、万诸州馈饷之弊。臣观自昔和戎安边,未有境外转粮给我戍兵者。"先是,蛮人数扰,上召问巡检使侯廷赏,廷赏曰:"蛮无他求,唯欲盐尔。"上曰:"此常人所欲,何不与之?"乃诏谕丁谓,谓即传告陬落,群蛮感悦,因相与盟约,不为寇钞,负约者,众杀之。且曰:"天子济我以食盐,我愿输与兵食。"自是边谷有三年之积。七月,高州刺史田彦伊子承宝等百二十二人来朝,赐巾服、器币,以承宝为山河使、九溪十峒抚谕都监。

  六年四月,丁谓等言,高州义军务头角田承进等擒生蛮六百六十余人,夺所略汉口四百余人。初,益州军乱,议者恐缘江下峡,乃集施、黔、高、溪蛮豪子弟捍御,群蛮因熟汉路,寇略而归。谓等至,即召与盟,令还汉口。既而有生蛮违约,谓遣承进率众及发州兵擒获之,焚其室庐,皆震慑伏罪。谓乃置尖木砦施州界,以控扼之,自是寇钞始息,边溪峒田民得耕种。七月,南高州义军指挥使田彦强、防虞指挥使田承海来贡,施州叛蛮谭仲通等三十余人来归。

  景德元年,高州五姓义军指挥使田文鄯来贡。富州刺史向通汉遣使潭州营佛事,以报朝廷存恤之惠。二年,夔州路降蛮首领皆自署职名,请因而命之,上不许,第令次补牙校。是岁,辰州诸蛮攻下溪州,为其刺史彭儒猛击走之,擒酋首以献,诏赐儒猛锦袍、银带。儒猛自陈母老,愿被恩典,诏特加邑封。十二月,荆湖北路言,溪峒团练使彭文绾送还先陷汉口五十人,诏授文绾检校太子宾客,知中彭州。其年,懿州刺史田汉希卒,以其子汉能为刺史。三年,高州新附蛮酋八十九人来贡。五溪都防御使向通汉表求追赠父母,从之。溪州刺史彭文庆率溪峒群蛮来朝。又高州诸名豪百余人入贡。四年五月,以高州刺史田彦伊子承宝为宁武郎将,高州土军都指挥使田思钦为安化郎将。其年,宜州军乱,朝廷恐宜、融溪峒因缘侵扰,因降诏约勒首领,皆奉诏,部分种族,无敢辄动。

  大中祥符元年,夔州路言,五团蛮啸聚,谋劫高州,欲令暗利砦援之。上以蛮夷自相攻,不许发兵。三月,知元州舒君强、知古州向光普并加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八月,黔州言,磨嵯、洛浦蛮首领龚行满等率族二千三百人归顺。十月,溪峒诸蛮献方物于泰山。三年,澧州言,慈利县蛮相仇劫,知州刘仁霸请率兵定之。上恐深入蛮境,使其疑惧,止令仁霸宣谕诏旨,遂皆感服。四年,安、远、顺、南、永宁、浊水州蛮酋田承晓等三百七十三人来贡。五年,诏:"昨许溪峒蛮夷归先劫汉口及五十人者,特署职名,仍听来贡。如闻缘此要利,辄掠边民充数,所在切辨察之。"其年,夔蛮千五百人乞朝贡,上虑其劳费,不许。又诏:施州溪蛮朔望犒以酒肴。闰十月,五溪蛮向贵升及磨嵯、洛浦蛮来贡。六年,夔州蛮彭延暹、龚才晃等来贡。辰州溪峒都指挥使魏进武率山徭数百人数寇城砦,朝廷不欲发兵穷讨,乃降诏招谕。七年,进武诣吏请罪,署为三班借职,监房州税,仍赐装钱。八年,诏中彭州彭文绾岁赐锦袍。

  天禧元年,溪州蛮寇扰,遣兵讨之。二年,辰州都巡检使李守元率兵入白雾团,擒蛮寇十五人,斩首百级,降其酋二百余人。知辰州钱绛等入下溪州,破砦栅,斩蛮六十余人,降老幼千余。刺史彭儒猛亡入山林,执其子仕汉等赴阙。诏高州蛮,捕儒猛来献者厚加赏典。其年,儒猛因顺州蛮田彦晏上状本路,自诉求归。转运使以闻,上哀怜之,特许释罪。儒猛乃奉上所略民口、器甲,诏辰州通判刘中象召至明滩,与歃血要盟,遣之。诏以仕汉为殿直,儒霸、儒聪为借职,赐冠带、缗帛。富州刺史向通汉率所部来朝,贡名马、丹砂、银装剑槊、兜鍪、彩牌等物。诏赐袭衣、金带、鞍勒马,并其子光泽以下器币有差,特许通汉五日一朝。逾月,通汉上《五溪地理图》,愿留京师,上嘉美之,特授通汉检校太傅、本州防御使,还赐疆土,署其子光泽等三班职名。通汉再表欲留京师,不允,乃为光泽等求内地监临,及言岁赐衣,愿使者至本任,并从之。既辞,又赐以袭衣、金带。三年,通汉卒,以其子光宪知州事。其后,光泽不为亲族所容,上表纳土,上察其意,不许。四年,知古州向光普遣使鼎州营僧斋,以祝圣寿。

  初,北江蛮酋最大者曰彭氏,世有溪州,州有三,曰上、中、下溪,又有龙赐、天赐、忠顺、保静、感化、永顺州六,懿、安、远、新、给、富、来、宁、南、顺、高州十一,总二十州,皆置刺史。而以下溪州刺史兼都誓主,十九州皆隶焉,谓之誓下。州将承袭,都誓主率群酋合议,子孙若弟、侄、亲党之当立者,具州名移辰州为保证,申钤辖司以闻,乃赐敕告、印符,受命者隔江北望拜谢。州有押案副使及校吏,听自补置。

  彭氏自允殊、文勇、儒猛相继为下溪州刺史,至仕汉为殿直,留西京,后辄遁归。天圣初,以状白辰州,自言父老兄亡,潜归本道,愿放还家属。诏徙其家京师,舍以官第。未几,儒猛言仕汉逃归,诱群蛮为乱,遣别子仕端等杀之。朝廷嘉其忠,降诏奖谕。时儒猛为检校尚书右仆射,特迁左仆射。又以仕端为检校国子祭酒,知溶州,加赐盐三百斤、彩三十匹。彭氏有文绾者,知中彭州,即忠顺州也。三年,儒猛攻杀文绾,其子儒索率其党九十二人来归,补儒索复州都知兵马使,余官为禀给。五年,儒猛死,仕端以名马来献,诏还其马,命知下溪州,赐以袍带。七年,遂以其弟仕羲贡方物。明道初,仕端死,复命仕羲为刺史,累迁检校尚书右仆射。自允殊至仕羲五世矣。

  仕羲有子师宝,景祐中知忠顺州。庆历四年,以罪绝其奉贡。盖自咸平以来,始听二十州纳贡,岁有常赐,蛮人以为利,有罪则绝之。其后,师宝数自诉,请知上溪州。皇祐二年,始从其请,朝贡如故。既而师宝妻为仕羲取去,师宝忿恚。至和二年,与其子知龙赐州师党举族趋辰州,告其父之恶;且言仕羲尝杀誓下十三州将,夺其符印,并有其地,贡奉赐予悉专之,自号如意大王,补置官属,将起为乱。于是知辰州宋守信与通判贾师熊、转运使李肃之合议,率兵数千,深入讨伐,以师宝为乡导。兵至而仕羲遁入他峒,不可得,俘其孥及铜柱,而官军战死者十六七,守信等皆坐贬。

  自是,蛮獠数入寇钞,边吏不能制。朝廷姑欲无事,间遣吏谕旨,许以改过自归,裁损五七州贡奉岁赐。初辄不听,后遣三司副使李参、文思副使窦舜卿、侍御史朱处约、转运使王绰经制,大出兵临之,且驰檄招谕。而仕羲乃陈本无反状,其僣称号、补官属,特远人不知中国礼义而然。守信等轻信师宝之谮,擅伐无辜,愿以二十州旧地复贡奉内属。朝廷又遣殿中丞雷简夫往视之。嘉祐二年,仕羲乃归所掠兵丁五十一人、械甲千八百九事,率蛮众七百饮血就降,辰州亦还其孥及铜柱。时师宝已死,遣师党归知龙赐州,戒勿杀。

  自是,仕羲岁奉职贡。然黠骜,数盗边,即辰州界白马崖下喏溪聚众据守,朝廷数招谕,令归侵地,不听。熙宁三年,为其子师彩所弑。师彩专为暴虐,其兄师晏攻杀之,并诛其党,纳誓表于朝,并上仕羲平生鞍马、器服,仍归喏溪地,乃命师晏袭州事。五年,复以马皮、白峒地来献。诏进为下溪州刺史,赐母妻封邑。章惇经制南、北江,湖北提点刑狱李平招纳师晏,誓下州峒蛮张景谓、彭德儒、向永胜、覃文猛、覃彦霸各以其地归版籍,师晏遂降。诏修筑下溪州城,并置砦于茶滩南岸,赐新城名会溪,新砦名黔安,戍以兵,隶辰州,出租赋如汉民。遣师晏诣阙,授礼宾副使、京东州都监,官其下六十有四人。

  元丰八年,湖北转运司言辰州江外生蛮覃仕稳等愿内附,诏不许招纳。其后彭仕诚者复为都誓主。元祐三年,罗家蛮寇钞,诏召仕诚及都头覃文懿等至辰州约敕之。四年,知誓下保静州彭儒武、知永顺州彭儒同、知谓州彭思聪、知龙赐州彭允宗、知蓝州彭土明、知吉州彭儒崇,各同其州押案副使进奉兴龙节及冬至、正旦溪布有差。

  初,熙宁中,天子方用兵以威四夷,湖北提点刑狱赵鼎言峡州峒首刻剥亡度,蛮众愿内属。辰州布衣张翘亦上书言南、北江利害,遂以章惇察访湖北,经制蛮事。而南江之舒氏、北江之彭氏、梅山之苏氏、诚州之杨氏相继纳土,创立城砦,使之比内地为王民。北江彭氏已见前。南江诸蛮自辰州达于长沙、邵阳,各有溪峒:曰叙、曰峡、曰中胜、曰元,则舒氏居之;曰奖、曰锦、曰懿、曰晃,则田氏居之;曰富、曰鹤、曰保顺、曰天赐、曰古,则向氏居之。舒氏则德郛、德言、君疆、光银,田氏则处达、汉琼、汉希、汉能、汉权、保金,向氏则通汉、光普、行猛、永丰、永晤,皆受朝命。自治平末,光银入贡。故事,南江诸蛮亦隶辰州,贡进则给以驿券,光银援以为请,诏以券九道给之。其后有峡州舒光秀者,以刻剥其众不附。

  张翘言:"南江诸蛮虽有十六州之地,惟富、峡、叙仅有千户,余不满百,土广无兵,加以荐饥。近向永晤与绣、鹤、叙诸州蛮自相仇杀,众苦之,咸思归化。愿先招富、峡二州,俾纳土,则余州自归,并及彭师晏之孱弱,皆可郡县。"诏下知辰州刘策商度,策请如翘言。熙宁五年,乃遣章惇察访。未几,策卒,乃以东作坊使石鉴为湖北钤辖兼知辰州,且助惇经制。明年,富州向永晤献先朝所赐剑及印来归顺,继而光银、光秀等亦降。独田氏有元猛者,颇桀骜难制,异时数侵夺舒、向二族地。惇遣左侍禁李资将轻兵往招谕。资,辰州流人,曩与张翘同献策者也。褊宕无谋,亵慢夷獠,遂为懿、洽州蛮所杀。惇进兵破懿州,南江州峒悉平,遂置沅州,以懿州新城为治所,寻又置诚州。

  元祐初,傅尧俞、王岩叟言:"沅、诚州创建以来,设官屯兵,布列砦县,募役人,调戍兵,费钜万,公私骚然,荆湖两路为之空竭。又自广西融州创开道路达诚州,增置浔江等堡,其地无所有,湖、广移赋以给一方,民不安业,愿斟酌废置。"朝廷以沅州建置至是十五年,蛮情安习已久,但废诚州为渠阳军,而沅州至今为郡。元祐初,诸蛮复叛,朝廷方务休息,痛惩邀功生事。广西张整、融州温嵩坐擅杀蛮人,皆置之罪。诏谕湖南、北及广西路曰:"国家疆理四海,务在柔远。顷湖、广诸蛮近汉者无所统壹,因其请吏,量置城邑以抚治之。边臣邀功献议,创通融州道路,侵逼峒穴,致生疑惧。朝廷知其无用,旋即废罢;边吏失于抚遏,遂尔扇摇。其叛酋杨晟台等并免追讨,诸路所开道路、创置堡砦并废。"自后,五溪郡县弃而不问。

  崇宁以来,开边拓土之议复炽,于是安化上三州及思广洞蒙光明、乐安峒程大法、都丹团黄光明、靖州西道杨再立、辰州覃都管骂等各愿纳土输贡赋。又令广西招纳左、右江四百五十余峒。宣和中,议者以为"招致熟蕃,接武请吏,竭金帛、缯絮以啖其欲,捐高爵、厚奉以侈其心。开辟荒芜,草创城邑,张皇事势,侥幸赏恩。入版图者存虚名,充府库者亡实利。不毛之地,既不可耕;狼子野心,顽冥莫革。建筑之后,西南夷獠交寇,而溪峒子蛮亦复跳梁。士卒死于干戈,官吏没于王事,肝脑涂地,往往有之。以此知纳土之义,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所由生也。莫若俾帅臣、监司条具建筑以来财用出入之数,商较利病,可省者省,可并者并,减戍兵漕运,而夷狄可抚,边鄙可亡患矣!"乃诏悉废所置初郡。其余诸蛮,自乾兴以来,或叛或服,其类不一,各以岁月次之。

  乾兴初,顺州蛮田彦晏率其党田承恩寇施州暗利砦,纵火而去,夔州发兵击之,俘获甚众。彦晏在真宗朝为归德将军、检校太子宾客、知顺州;承恩者,知保顺州田彦晓子也。明年,彦晏款边上誓状,愿还所掠金帛、器械,且输粟二千石自赎。诏拒其粟,舍其所负金帛,第令归掠去户口。仍加彦晏宁远将军、检校工部尚书,承恩检校国子祭酒兼监察御史,皆知州如故。后又有田忠显者,与其党百九人入贡。

  天圣二年,知古州向光普自言,尝创佛寺,请名报国,岁度僧一人,许之。四年,归顺等州蛮田思钦等以方物来献,时来者三百一人,而夔州路转运司不先以闻,诏劾之。既而又诏安、远、天赐、保顺、南、顺等州蛮贡京师,道里辽远而离寒暑之苦,其听以贡物留施州,所赐就给之。愿入贡者十人,听三二人至阙下,首领听三年一至。七年,黔州蛮、舒延蛮、绣州蛮向光绪皆来贡。九年,施州属蛮覃彦绾等寇永宁砦。景祐中,澧州属蛮五百余人入寇。时州将崔承祐畏避不以闻,为荆湖钤辖司所奏,诏劾罢之。宝元二年,辰州狤獠三千余人款附,以州将张昭懿招辑有功,进一官。

  庆历三年,桂阳监蛮徭内寇,诏发兵捕击之。蛮徭者,居山谷间,其山自衡州常宁县属于桂阳、郴连贺韶四州,环纡千余里,蛮居其中,不事赋役,谓之徭人。初,有吉州巫黄捉鬼与其兄弟数人皆习蛮法,往来常宁,出入溪峒,诱蛮众数百人盗贩盐,杀官军,逃匿峒中,既招出而杀之,又徙山下民他处。至是,其党遂合五千人,出桂阳蓝山县华阴峒,害巡检李延祚、潭州都监张克明。事闻,擢杨畋提点刑狱,督攻讨事,久之不克。遂诏湖南转运使郭辅之等招抚之,始于湖南置安抚司。蛮所至杀掠居民,纵火劫财物,被害者甚众。诏被害者并入山捕蛮,土兵蠲复有差。初,发兵捕蛮,至或误杀良民,仁宗命访之,口给绢五匹,仍拊其家。时蛮势方炽,又遣殿中侍御史王丝、三司度支副使徐的经制。降敕书委知潭州刘沆招谕,能自归者第录以官。沆大发兵临之,以敕书从事,降二千余人,使散居所部,录其首领邓文志、黄文晟、黄士元皆为三班奉职。又以内殿承制亓赟、崇班胡元尝在石硋峒捕杀有劳,进赟庄宅副使,元礼宾副使,时四年冬也。

  五年二月,余党唐和等复内寇,乃诏湖南安抚、转运、提点刑狱便宜从事。又特赐官兵土丁钱有差。于是沆檄杨畋等八路入讨,覆荡桃油平、能家源等,皆其巢穴,捕斩首级甚众。诏官兵有功者九百余人第迁一资,录其应募讨击者道州进士十四人,并官之。然唐和等犹未平。又诏:"如闻贼党欲降,其罢出兵,逃匿者谕使归复,州县拊存之。"是冬,蛮复入寇,与胡元及右侍禁郭正、赵鼎、殿侍王孝先战于华阴峒隘口,元等死之,刘沆、杨畋皆坐黜。以刘夔代沆为安抚使,夔言:"唐和等既败官军,杀将吏,聚众益自疑,恐浸为边患,愿以诏书招安,就补溪峒首领。"诏可。

  是时,湖湘骚动,兵不得息。六年夏,仁宗顾谓辅臣曰:"官军久戍南方,夏秋之交,瘴疠为虐,其令太医定方和药,遣使给之。"自是继赐缗钱。未几,夔言败唐和于银江源。转运使周沆亦言指挥辛景贤招降贼党五十六户二百五十九人,录其首领,戒所部拊存之。先是,命三司户部判官崔峄为体量安抚,往议讨除、招安二策,既而知桂阳监宋守信奏:"唐和啸聚千余众为盗,五六年卒未能克者,朝廷不许穷讨故也。今衡州监酒黄士元颇习溪峒事,愿得敢战士二千、引路土丁二百,优给金帛,使之逐捕,必得然后已,并敕亓赟等合力以进。彼既势穷,必将款附。"诏用其策,于是大发兵讨之。其众果惧,遁入郴州黄莽山,由赵峒转寇英、韶州,依山自保。是冬,帝闵士卒暴露,复谕执政密戒主帅安恤。

  七年,唐和遣其子执要领诣官,自言愿贷粮米,居所保峒中。时杨畋复为湖南钤辖,诏趋连、韶州山下,与广南东、西转运使共告谕之,使以兵械上官,质其亲属。诏补唐和、盘知谅、房承映、承泰、文运等五人为峒主,授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监察御史、武骑尉。知谅等,盖唐和党也。至冬,其众悉降。

  皇祐五年,邵州蛮舒光银因湖南安抚司官自陈捍御之劳,愿于峒中置中胜州,诏可。嘉祐二年,罗城峒蛮寇澧州,发兵击走之。三年,以施州蛮向永胜所领州为安定州。五年,以邵州蛮杨光倩知徽州。光倩,通汉之子也。通汉,庆历初尝入贡,既死,光倩袭之。旧制,溪峒知州卒,承袭者许进奉行州事,抚遏蛮人,及五年,安抚司为奏给敕告。至是,光倩行州事七年,无他过,故命之。

点击加载下一章

目录

496
倒序
  1. 正文卷
  2. 卷一·本纪第一·太祖一
  3. 卷二·本纪第二·太祖二
  4. 卷三·本纪第三·太祖三
  5. 卷四·本纪第四·太宗一
  6. 卷五·本纪第五·太宗二
  7. 卷六·本纪第六·真宗一
  8. 卷七·本纪第七·真宗二
  9. 卷八·本纪第八·真宗三
  10. 卷九·本纪第九·仁宗一
  11. 卷十·本纪第十·仁宗二
  12. 卷十一·本纪第十一·仁宗三
  13. 卷十二·本纪第十二·仁宗四
  14. 卷十三·本纪第十三·英宗
  15. 卷十四·本纪第十四·神宗一
  16. 卷十五·本纪第十五·神宗二
  17. 卷十六·本纪第十六·神宗三
  18. 卷十七·本纪第十七·哲宗一
  19. 卷十八·本纪第十八·哲宗二
  20. 卷十九·本纪第十九·徽宗一
  21. 卷二十·本纪第二十·徽宗二
  22. 卷二十一·本纪第二十一·徽宗三
  23. 卷二十二·本纪第二十二·徽宗四
  24. 卷二十三·本纪第二十三·钦宗
  25. 卷二十四·本纪第二十四·高宗一
  26. 卷二十五·本纪第二十五·高宗二
  27. 卷二十六·本纪第二十六·高宗三
  28. 卷二十七·本纪第二十七·高宗四
  29. 卷二十八·本纪第二十八·高宗五
  30. 卷二十九·本纪第二十九·高宗六
  31. 卷三十·本纪第三十·高宗七
  32. 卷三十一·本纪第三十一·高宗八
  33. 卷三十二·本纪第三十二·高宗九
  34. 卷三十三·本纪第三十三·孝宗一
  35. 卷三十四·本纪第三十四·孝宗二
  36. 卷三十五·本纪第三十五·孝宗三
  37. 卷三十六·本纪第三十六·光宗
  38. 卷三十七·本纪第三十七·宁宗一
  39. 卷三十八·本纪第三十八·宁宗二
  40. 卷三十九·本纪第三十九·宁宗三
  41. 卷四十·本纪第四十·宁宗四
  42. 卷四十一·本纪第四十一·理宗一
  43. 卷四十二·本纪第四十二·理宗二
  44. 卷四十三·本纪第四十三·理宗三
  45. 卷四十四·本纪第四十四·理宗四
  46. 卷四十五·本纪第四十五·理宗五
  47. 卷四十六·本纪第四十六·度宗
  48. 卷四十七·本纪第四十七·瀛国公二王附
  49. 卷四十八·志第一·天文一
  50. 卷四十九·志第二·天文二
  51. 卷五十·志第三·天文三
  52. 卷五十一·志第四·天文四
  53. 卷五十二·志第五·天文五
  54. 卷五十三·志第六·天文六
  55. 卷五十四·志第七·天文七
  56. 卷五十五·志第八·天文八
  57. 卷五十六·志第九·天文九
  58. 卷五十七·志第十·天文十
  59. 卷五十八·志第十一·天文十一
  60. 卷五十九·志第十二·天文十二
  61. 卷六十·志第十三·天文十三
  62. 卷六十一·志第十四·五行一上
  63. 卷六十二·志第十五·五行一下
  64. 卷六十三·志第十六·五行二上
  65. 卷六十四·志第十七·五行二下
  66. 卷六十五·志第十八·五行三
  67. 卷六十六·志第十九·五行四
  68. 卷六十七·志第二十·五行五
  69. 卷六十八·志第二十一·律历一
  70. 卷六十九·志第二十二·律历二
  71. 卷七十·志第二十三·律历三
  72. 卷七十一·志第二十四·律历四
  73. 卷七十二·志第二十五·律历五
  74. 卷七十三·志第二十六·律历六
  75. 卷七十四·志第二十七·律历七
  76. 卷七十五·志第二十八·律历八
  77. 卷七十六·志第二十九·律历九
  78. 卷七十七·志第三十·律历十
  79. 卷七十八·志第三十一·律历十一
  80. 卷七十九·志第三十二·律历十二
  81. 卷八十·志第三十三·律历十三
  82. 卷八十一·志第三十四·律历十四
  83. 卷八十二·志第三十五·律历十五
  84. 卷八十三·志第三十六·律历十六
  85. 卷八十四·志第三十七
  86. 卷八十五·志第三十八·地理一
  87. 卷八十六·志第三十九·地理二
  88. 卷八十七·志第四十·地理三
  89. 卷八十八·志第四十一·地理四
  90. 卷八十九·志第四十二·地理五
  91. 卷九十·志第四十三·地理六
  92. 卷九十一·志第四十四·河渠一
  93. 卷九十二·志第四十五·河渠二
  94. 卷九十三·志第四十六·河渠三
  95. 卷九十四·志第四十七·河渠四
  96. 卷九十五·志第四十八·河渠五
  97. 卷九十六·志第四十九·河渠六
  98. 卷九十七·志第五十·河渠七
  99. 卷九十八·志第五十一·礼一
  100. 卷九十九·志第五十二·礼二等
  101. 卷一百·志第五十三·礼三等
  102. 卷一百一·志第五十四·礼四等
  103. 卷一百二·志第五十五·礼五等
  104. 卷一百三·志第五十六·礼六吉礼六
  105. 卷一百四·志第五十七·礼七吉礼七
  106. 卷一百五·志第五十八·礼八等
  107. 卷一百六·志第五十九·礼九等
  108. 卷一百七·志第六十·礼十等
  109. 卷一百八·志第六十一·礼十一等
  110. 卷一百九·志第六十二·礼十二等
  111. 卷一百一十·志第六十三·礼十三等
  112. 卷一百一十一·志第六十四·礼十四等
  113. 卷一百一十二·志第六十五·礼十五等
  114. 卷一百一十三·志第六十六·礼十六等
  115. 卷一百十四·志第六十七·礼十七等
  116. 卷一百一十五·志第六十八·礼十八等
  117. 卷一百一十六·志第六十九·礼十九等
  118. 卷一百一十七·志第七十·礼二十等
  119. 卷一百一十八·志第七十一·礼二十一等
  120. 卷一百一十九·志第七十二·礼二十二等
  121. 卷一百二十·志第七十三·礼二十三等
  122. 卷一百二十一·志第七十四·礼二十四等
  123. 卷一百二十二·志第七十五·礼二十五等
  124. 卷一百二十三·志第七十六·礼二十六等
  125. 卷一百二十四·志第七十七·礼二十七等
  126. 卷一百二十五·志第七十八·礼二十八等
  127. 卷一百二十六·志第七十九·乐一
  128. 卷一百二十七·志第八十·乐二
  129. 卷一百二十八·志第八十一·乐三
  130. 卷一百二十九·志第八十二·乐四
  131. 卷一百三十·志第八十三·乐五
  132. 卷一百三十一·志第八十四·乐六
  133. 卷一百三十二·志第八十五·乐七等
  134. 卷一百三十三·志第八十六·乐八等
  135. 卷一百三十四·志第八十七·乐九等
  136. 卷一百三十五·志第八十八·乐十等
  137. 卷一百三十六·志第八十九·乐十一等
  138. 卷一百三十七·乐志第九十·乐十二等
  139. 卷一百三十八·志第九十一·乐十三等
  140. 卷一百三十九·志第九十二·乐十四等
  141. 卷一百四十·志第九十三·乐十五等
  142. 卷一百四十一·志第九十四·乐十六等
  143. 卷一百四十二·志第九十五·乐十七
  144. 卷一百四十三·志第九十六·仪卫一
  145. 卷一百四十四·志第九十七·仪卫二
  146. 卷一百四十五·志第九十八·仪卫三
  147. 卷一百四十六·志第九十九·仪卫四
  148. 卷一百四十七·志第一百·仪卫五
  149. 卷一百四十八·志第一百一·仪卫六
  150. 卷一百四十九·志第一百二·舆服一
  151. 卷一百五十·志第一百三·舆服二
  152. 卷一百五十一·志第一百四·舆服三
  153. 卷一百五十二·志第一百五·舆服四
  154. 卷一百五十三·志第一百六·舆服五
  155. 卷一百五十四·志第一百七·舆服六
  156. 卷一百五十五·志第一百八·选举一等
  157. 卷一百五十六·志第一百九·选举二等
  158. 卷一百五十七·志第一百十·选举三等
  159. 卷一百五十八·志第一百十一·选举四等
  160. 卷一百五十九·志第一百十二·选举五等
  161. 卷一百六十·志第一百一十三·选举六等
  162. 卷一百六十一·志第一百一十四·职官一
  163. 卷一百六十二·志第一百一十五·职官二
  164. 卷一百六十三·志第一百一十六·职官三
  165. 卷一百六十四·志第一百一十七·职官四
  166. 卷一百六十五·志第一百一十八·职官五
  167. 卷一百六十六·第一百一十九·职官六
  168. 卷一百六十七·第一百二十·职官七
  169. 卷一百六十八·志第一百二十一·职官八等
  170. 卷一百六十九·志第一百二十二·职官九等
  171. 卷一百七十·志第一百二十三·职官十等
  172. 卷一百七十一·志第一百二十四·职官十一等
  173. 卷一百七十二·志第一百二十五·职官十二等
  174. 卷一百七十三·志第一百二十六·食货上一等
  175. 卷一百七十四·志第一百二十七·食货上二等
  176. 卷一百七十五·志第一百二十八·食货上三等
  177. 卷一百七十六·志第一百二十九·食货上四等
  178. 卷一百七十七·志第一百三十·食货上五等
  179. 卷一百七十八·志第一百三十一·食货上六等
  180. 卷一百七十九·志第一百三十二·食货下一等
  181. 卷一百八十·志第一百三十三·食货下二等
  182. 卷一百八十一·志第一百三十四·食货下三
  183. 卷一百八十二·志第一百三十五·食货下四
  184. 卷一百八十三·志第一百三十六·食货下五
  185. 卷一百八十四·志第一百三十七·食货下六
  186. 卷一百八十五·志第一百三十八·食货下七
  187. 卷一百八十六·志第一百三十九·食货下八
  188. 卷一百八十七·志第一百四十·兵一等
  189. 卷一百八十八·志第一百四十一·兵二等
  190. 卷一百八十九·志第一百四十二·兵三等
  191. 卷一百九十·志第一百四十三·兵四等
  192. 卷一百九十一·志第一百四十四·兵五等
  193. 卷一百九十二·志第一百四十五·兵六等
  194. 卷一百九十三·志第一百四十六·兵七等
  195. 卷一百九十四·志第一百四十七·兵八
  196. 卷一百九十五·志第一百四十八·兵九
  197. 卷一百九十六·志第一百四十九·兵十
  198. 卷一百九十七·志第一百五十·兵十一
  199. 卷一百九十八·志第一百五十一·兵十二
  200. 卷一百九十九·志第一百五十二·刑法一
  201. 卷二百·志第一百五十三·刑法二
  202. 卷二百一·志第一百五十四·刑法三
  203. 卷二百二·志第一百五十五·艺文一
  204. 卷二百三·志第一百五十六·艺文二
  205. 卷二百四·志第一百五十七·艺文三
  206. 卷二百五·志第一百五十八·艺文四
  207. 卷二百六·志第一百五十九·艺文五
  208. 卷二百七·志第一百六十·艺文六
  209. 卷二百八·志第一百六十一·艺文七
  210. 卷二百九·志第一百六十二·艺文八
  211. 卷二百一十·表第一·宰辅一
  212. 卷二百一十一·表第二·宰辅二
  213. 卷二百一十二·表第三·宰辅三
  214. 卷二百一十三·表第四·宰辅四
  215. 卷二百一十四·表第五
  216. 卷二百一十五·表第六·宗室世系一
  217. 卷二百一十六·表第七·宗室世系二
  218. 卷二百一十七·表第八·宗室世系三
  219. 卷二百一十八·表第九·宗室世系四
  220. 卷二百一十九·表第十·宗室世系五
  221. 卷二百二十·表第十一·宗室世系六
  222. 卷二百二十一·表第十二·宗室世系七
  223. 卷二百二十二·表第十三·宗室世系八
  224. 卷二百二十三·表第十四·宗室世系九
  225. 卷二百二十四·表第十五·宗室世系十
  226. 卷二百二十五·表第十六·宗室世系十一
  227. 卷二百二十六·表第十七·宗室世系十二
  228. 卷二百二十七·表第十八·宗室世系十三
  229. 卷二百二十八·表第十九·宗室世系十四
  230. 卷二百二十九·表第二十·宗室世系十五
  231. 卷二百三十·表第二十一·宗室世系十六
  232. 卷二百三十一·表第二十二·宗室世系十七
  233. 卷二百三十二·表第二十三·宗室世系十八
  234. 卷二百三十三·表第二十四·宗室世系十九
  235. 卷二百三十四·表第二十五·宗室世系二十
  236. 卷二百三十五·表第二十六·宗室世系二十一
  237. 卷二百三十六·表第二十七·宗室世系二十二
  238. 卷二百三十七·表第二十八·宗室世系二十三
  239. 卷二百三十八·表第二十九·宗室世系二十四
  240. 卷二百三十九·表第三十·宗室世系二十五
  241. 卷二百四十·表第三十一·宗室世系二十六
  242. 卷二百四十一·表第三十二·宗室世系二十七
  243. 卷二百四十二·列传第一·后妃上
  244. 卷二百四十三·列传第二·后妃下
  245. 卷二百四十四·列传第三·宗室一
  246. 卷二百四十五·列传第四·宗室二
  247. 卷二百四十六·列传第五·宗室三
  248. 卷二百四十七·列传第六·宗室四
  249. 卷二百四十八·列传第七·公主
  250. 卷二百四十九·列传第八·范质等
  251. 卷二百五十·列传第九·石守信等
  252. 卷二百五十一·列传第十·韩令坤等
  253. 卷二百五十二·列传第十一·王景等
  254. 卷二百五十三·传第十二·折德扆等
  255. 卷二百五十四·列传第十三·侯益等
  256. 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郭崇等
  257. 卷二百五十六·列传第十五·赵普
  258. 卷二百五十七·列传第十六·吴廷祚
  259. 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十七·曹彬等
  260. 卷二百五十九·列传第十八·张美等
  261. 卷二百六十·列传第十九·曹翰等
  262. 卷二百六十一·列传第二十·李琼
  263. 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一·李穀等
  264. 卷二百六十三·列传第二十二·张昭等
  265. 卷二百六十四·列传第二十三·薛居正等
  266. 卷二百六十五·列传第二十四·李昉等
  267. 卷二百六十六·列传第二十五·钱若水等
  268. 卷二百六十七·列传第二十六·张宏等
  269. 卷二百六十八·列传第二十七·柴禹锡等
  270. 卷二百六十九·列传第二十八·陶穀等
  271. 卷二百七十·列传第二十九·颜衎
  272. 卷二百七十一·列传第三十·马令琮等
  273. 卷二百七十二·列传第三十一·杨业等
  274. 卷二百七十三·列传第三十二·李进卿等
  275. 卷二百七十四·列传第三十三·王赞等
  276. 卷二百七十五·列传第三十四·刘福等
  277. 卷二百七十六·列传第三十五·刘保勋等
  278. 卷二百七十七·列传第三十六·张鉴等
  279. 卷二百七十八·列传第三十七·马全义等
  280. 卷二百七十九·列传第三十八·王继忠等
  281. 卷二百八十·列传第三十九·田绍斌等
  282. 卷二百八十一·列传第四十·吕端等
  283. 卷二百八十二·列传第四十一·李沆等
  284. 卷二百八十三·列传第四十二·王钦若等
  285. 卷二百八十四·列传第四十三·陈尧佐等
  286. 卷二百八十五·列传第四十四·陈执中等
  287. 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四十五·鲁宗道等
  288. 卷二百八十七·列传第四十六·杨砺等
  289. 卷二百八十八列·传第四十七·任中正等
  290. 卷二百八十九·列传第四十八·高琼等
  291. 卷二百九十·列传第四十九·曹利用等
  292. 卷二百九十一·列传第五十·吴育等
  293. 卷二百九十二·列传第五十一·李谘等
  294. 卷二百九十三·列传第五十二·田锡等
  295. 卷二百九十四·列传第五十三·掌禹锡等
  296. 卷二百九十五·列传第五十四·尹洙等
  297. 卷二百九十六·列传第五十五·韩丕等
  298. 卷二百九十七·列传第五十六·孔道辅等
  299. 卷二百九十八·列传第五十七·彭乘等
  300. 卷二百九十九·列传第五十八·狄棐等
  301. 卷三百·列传第五十九·杨偕等
  302. 卷三百一·列传第六十·边肃等
  303. 卷三百二·列传第六十一·王臻等
  304. 卷三百三·列传第六十二·张昷之等
  305. 卷三百四·列传第六十三·周渭等
  306. 卷三百五·列传第六十四·杨亿等
  307. 卷三百六·列传第六十五·谢泌等
  308. 卷三百七·列传第六十六·乔维岳等
  309. 卷三百八·列传第六十七·上官正等
  310. 卷三百九·列传第六十八·王延德等
  311. 卷三百一十·列传第六十九·李迪等
  312. 卷三百一十一·列传第七十·晏殊等
  313. 卷三百一十二·列传第七十一·韩琦等
  314. 卷三百一十三·列传第七十二·富弼等
  315. 卷三百一十四·列传第七十三·范仲淹等
  316. 卷三百一十五·列传第七十四·韩亿等
  317. 卷三百一十六·列传第七十五·包拯等
  318. 卷三百一十七·列传第七十六·邵亢等
  319. 卷三百一十八·列传第七十七·张方平等
  320. 卷三百一十九·列传第七十八·欧阳修等
  321. 卷三百二十·列传第七十九·蔡襄等
  322. 卷三百二十一·列传第八十·郑獬等
  323. 卷三百二十二·列传第八十一·何郯等
  324. 卷三百二十三·列传第八十二·蔚昭敏等
  325. 卷三百二十四·列传第八十三·石普等
  326. 卷三百二十五·列传第八十四·刘平等
  327. 卷三百二十六·列传第八十五·景泰等
  328. 卷三百二十七·列传第八十六·王安石等
  329. 卷三百二十八·列卷第八十七·李清臣等
  330. 卷三百二十九·列传第八十八·常秩等
  331. 卷三百三十·列传第八十九·任颛等
  332. 卷三百三十一·列传第九十·孙长卿等
  333. 卷三百三十二·列传第九十一·滕元发等
  334. 卷三百三十三·列传第九十二·杨佐等
  335. 卷三百三十四·列传第九十三·徐禧等
  336. 卷三百三十五·列传第九十四·种世衡
  337. 卷三百三十六·列传第九十五·司马光等
  338. 卷三百三十七·列传第九十六·范镇等
  339. 卷三百三十八·列传第九十七·苏轼等
  340. 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苏辙等
  341. 卷三百四十·列传第九十九·吕大防等
  342. 卷三百四十一·列传第一百·王存
  343. 卷三百四十二·列传第一百一·梁焘等
  344. 卷三百四十三·列传第一百二·元绛等
  345. 卷三百四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孙觉等
  346. 卷三百四十五·列传第一百四·刘安世等
  347. 卷三百四十六·列传第一百五·陈次升等
  348. 卷三百四十七·列传第一百六·孙鼛等
  349. 卷三百四十八·列传第一百七·傅楫等
  350. 卷三百四十九·列传第一百八·郝质等
  351. 卷三百五十·列传第一百九·苗授等
  352. 卷三百五十一·列传第一百一十·赵挺之等
  353. 卷三百五十二·列传第一百一十一·唐恪等
  354. 卷三百五十三·列传第一百一十二·何栗等
  355. 卷三百五十四·列传第一百一十三·沈铢等
  356. 卷三百五十五·列传第一百一十四·贾易等
  357. 卷三百五十六·列传第一百一十五·刘拯等
  358. 卷三百五十七·列传第一百一十六·何灌等
  359. 卷三百五十八·列传第一百一十七·李纲上
  360. 卷三百五十九·列传第一百一十八·李纲下
  361. 卷三百六十·列传第一百一十九·宗泽等
  362. 卷三百六十一·列传第一百二十·张浚等
  363. 卷三百六十二·列传第一百二十一·朱胜非等
  364. 卷三百六十三·列传第一百二十二·李光等
  365. 卷三百六十四·列传第一百二十三·韩世忠等
  366. 卷三百六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四·岳飞
  367. 卷三百六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五·刘锜等
  368. 卷三百六十七·列传第一百二十六·李显忠等
  369. 卷三百六十八·列传第一百二十七·王德等
  370. 卷三百六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八·张俊等
  371. 卷三百七十·列传第一百二十九·王友直等
  372. 卷三百七十一·列传第一百三十·白时中等
  373. 卷三百七十二·列传第一百三十一·朱倬等
  374. 卷三百七十三·列传第一百三十二·朱弁等
  375. 卷三百七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十三·张九成等
  376. 卷三百七十五·列传第一百三十四·邓肃等
  377. 卷三百七十六·列传第一百三十五·常同等
  378. 卷三百七十七·列传第一百三十六·向子諲等
  379. 卷三百七十八·列传第一百三十七·卫肤敏等
  380. 卷三百七十九·列传第一百三十八·章谊等
  381. 卷三百八十·列传第一百三十九·何铸等
  382. 卷三百八十一·列传第一百四十·范如圭等
  383. 卷三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四十一·张焘等
  384. 卷三百八十三·列传第一百四十二·陈俊卿等
  385. 卷三百八十四·列传第一百四十三·陈康伯等
  386. 卷三百八十五·列传第一百四十四·葛邲等
  387. 卷三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刘珙等
  388. 卷三百八十七·列传第一百四十六·黄洽等
  389. 卷三百八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七·周执羔等
  390. 卷三百八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八·尤袤等
  391. 卷三百九十·列传第一百四十九·李衡等
  392. 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周必大等
  393. 卷三百九十二·列传第一百五十一·赵汝愚
  394. 卷三百九十三·列传第一百五十二·彭龟年等
  395. 卷三百九十四·列传第一百五十三·胡纮等
  396. 卷三百九十五·列传第一百五十四·楼钥等
  397. 卷三百九十六·列传第一百五十五·史浩等
  398. 卷三百九十七·列传第一百五十六·徐谊等
  399. 卷三百九十八·列传第一百五十七·余端礼等
  400. 卷三百九十九·列传第一百五十八·郑瑴等
  401. 卷四百·列传第一百五十九·王信等
  402. 卷四百一·列传第一百六十·辛弃疾等
  403. 卷四百二·列传第一百六十一·陈敏等
  404. 卷四百三·列传第一百六十二·赵方等
  405. 卷四百四·列传第一百六十三·汪若海等
  406. 卷四百五·列传第一百六十四·李宗勉等
  407. 卷四百六·列传第一百六十五·崔与之等
  408. 卷四百七·列传第一百六十六·杜范等
  409. 卷四百八·列传第一百六十七·吴昌裔等
  410. 卷四百九·列传第一百六十八·高定子等
  411. 卷四百一十·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娄机等
  412. 卷四百一十一·列传第一百七十·汤璹等
  413. 卷四百一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一·孟珙等
  414. 卷四百一十三·列传第一百七十二·赵汝谈等
  415. 卷四百一十四·列传第一百七十三·史弥远等
  416. 卷四百一十五·列传第一百七十四·傅伯成等
  417. 卷四百一十六·列传第一百七十五·吴渊等
  418. 卷四百一十七·列传第一百七十六·乔行简等
  419. 卷四百一十八·列传第一百七十七·吴潜等
  420. 卷四百一十九·列传第一百七十八·宣缯等
  421. 卷四百二十·列传第一百七十九·王伯大等
  422. 卷四百二十一·列传第一百八十·杨栋等
  423. 卷四百二十二·列传第一百八十一·林勋等
  424. 卷四百二十三·列传第一百八十二·吴泳等
  425. 卷四百二十四·列传第一百八十三·陆持之等
  426. 卷四百二十五·列传第一百八十四·刘应龙等
  427. 卷四百二十六·列传第一百八十五·循吏
  428. 卷四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八十六·道学一
  429. 卷四百二十八·列传第一百八十七·道学二等
  430. 卷四百二十九·列传第一百八十八·道学三
  431. 卷四百三十·列传第一百八十九·道学四等
  432. 卷四百三十一·列传第一百九十·儒林一
  433. 卷四百三十二·列传第一百九十一·儒林二
  434. 卷四百三十三·列传第一百九十二·儒林三
  435. 卷四百三十四·列传第一百九十三·儒林四
  436. 卷四百三十五·列传第一百九十四·儒林五
  437. 卷四百三十六·列传第一百九十五·儒林六
  438. 卷四百三十七·列传第一百九十六·儒林七
  439. 卷四百三十八·列传第一百九十七·儒林八
  440. 卷四百三十九·列传第一百九十八·文苑一
  441. 卷四百四十·列传第一百九十九·文苑二
  442. 卷四百四十一·列传第二百·文苑三
  443. 卷四百四十二·列传第二百一·文苑四
  444. 卷四百四十三·列传第二百二·文苑五
  445. 卷四百四十四·列传第二百三·文苑六
  446. 卷四百四十五·列传第二百四·文苑七
  447. 卷四百四十六·列传第二百五·忠义一
  448. 卷四百四十七·列传第二百六·忠义二
  449. 卷四百四十八·列传第二百七·忠义三
  450. 卷四百四十九·列传第二百八·忠义四
  451. 卷四百五十·列传第二百九·忠义五
  452. 卷四百五十一·列传第二百一十·忠义六
  453. 卷四百五十二·列传第二百一十一·忠义七
  454. 卷四百五十三·列传第二百一十二·忠义八
  455. 卷四百五十四·列传第二百一十三·忠义九
  456. 卷四百五十五·列传第二百一十四·忠义十
  457. 卷四百五十六·列传第二百一十五·孝义
  458. 卷四百五十七·列传第二百一十六·隐逸上
  459. 卷四百五十八·列传第二百一十七·隐逸中
  460. 卷四百五十九·列传第二百一十八·隐逸下
  461. 卷四百六十·列传第二百一十九·列女
  462. 卷四百六十一·列传第二百二十·方技上
  463. 卷四百六十二·列传第二百二十一·方技下
  464. 卷四百六十三·列传第二百二十二·外戚上
  465. 卷四百六十四·列传第二百二十三·外戚中
  466. 卷四百六十五·列传第二百二十四·外戚下
  467. 卷四百六十六·列传第二百二十五·宦者一
  468. 卷四百六十七·列传第二百二十六·宦者二
  469. 卷四百六十八·列传第二百二十七·宦者三
  470. 卷四百六十九·列传第二百二十八·宦者四
  471. 卷四百七十·列传第二百二十九·佞幸
  472. 卷四百七十一·列传第二百三十·奸臣一
  473. 卷四百七十二·列传第二百三十一·奸臣二
  474. 卷四百七十三·列传第二百三十二·奸臣三
  475. 卷四百七十四·列传第二百三十三·奸臣四
  476. 卷四百七十五·列传第二百三十四·叛臣上
  477. 卷四百七十六·列传第二百三十五·叛臣中
  478. 卷四百七十七·列传第二百三十六·叛臣下
  479. 卷四百七十八·列传第二百三十七·世家一
  480. 卷四百七十九·列传第二百三十八·世家二
  481. 卷四百八十·列传第二百三十九·世家三
  482. 卷四百八十一·列传第二百四十·世家四
  483. 卷四百八十二·列传第二百四十一·世家五
  484. 卷四百八十三·列传第二百四十二·世家六
  485. 卷四百八十四·列传第二百四十三·周三臣
  486. 卷四百八十五·列传第二百四十四·外国一
  487. 卷四百八十六·列传第二百四十五·外国二
  488. 卷四百八十七·列传第二百四十六·外国三
  489. 卷四百八十八·列传第二百四十七·外国四
  490. 卷四百八十九·列传第二百四十八·外国五
  491. 卷四百九十·列传第二百四十九·外国六
  492. 卷四百九十一·列传第二百五十·外国七
  493. 卷四百九十二·列传第二百五十一·外国八
  494. 卷四百九十三·列传第二百五十二·蛮夷一
  495. 卷四百九十四·列传第二百五十三·蛮夷二
  496. 卷四百九十五·列传第二百五十四·蛮夷三
  497. 卷四百九十六·列传第二百五十五·蛮夷四

卷四百九十三·列传第二百五十二·蛮夷一

书籍详情 我要发文章 举报本章